近代国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在京师建立的国家级官学。
近代文化所使用的“国学”观念起于20世纪初。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国学”即本国的固有学术。中国近代以来所说的“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即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这是“国学”概念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遍用法。
汉字语词“国学”的这种意义在东亚地区被广泛使用,如韩国有“国学振兴院”,韩国人所用的“国学”就是指韩国本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日本有“国学院大学”,以传承日本文化和精神为宗旨,日本人所用的“国学”是指日本本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日益陷入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激发起了人们更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甲午战争之后出现的国学概念是与这种民族救亡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在上海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力倡“国学”,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晚清这些人士提出“国学”概念,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爱国心,期望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
如邓实主张“国以有学而存,学以有国而昌”,他还指出:“学亡之国,其国必亡,欲谋保国,必先保学。”他们发挥了古代“国与有立”的观念,认为一个国家与其国学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国家依靠其国学而生存,国学依赖有国家而昌盛。“国学”成为当时表达民族思想的一个方式。邓实特别强调国学与爱国心的关联,如他说“国学存则爱国之心有以依属”,认为一民族之文化是该民族之思想的基础和来源。邓实又指出:“国学者何?一国自有之学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爱国学即是爱国,爱国所以爱国学。章太炎更提出著名的口号“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章太炎的《国学讲习会序》中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可见,晚清学者主张“发明国学,保存国粹”的主张实际是爱国主义的文化观体现。这一时期国学保存论者的出发点主要是针对西方帝国主义欲亡中国而言,他们的基本观念是,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是和这个国家的兴亡命运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保存国学。因此他们的主张,主要不是强调“研究”国学,而是“保存”中国文化,以求救国图强。
由以上可见,晚清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学”的内涵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提出这个概念的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有人把“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运用于当时的文化论争。到了1920年代初,国学的概念在文化界开始广泛流行,由于这一时期整理国故运动流行,“国学”也往往用指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这样一种对国学的理解,成为20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
概括起来说,近代以来“国学”一词有三种用法,一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体系,二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三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体系。第一种用法是国学的本始义,后两者是国学的扩大、引申义。对“国学”一词的这三种用法到今天仍然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