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学一词因具有保守传统文化的意义,而在很长时期内消失。至199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国人民族自信的增强,国学的概念又逐步流行起来。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1991年3月在“国学丛书”《总序》中阐明了“国学”的意义和范围:“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所谓“国”是本国之义,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以往的学术成就进行批判的总结。我们现在研究国学,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容,可以说是瑕瑜互见,精粗并存,我们研究传统学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现在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方面要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昭告年轻一代;一方面要将自古以来中国学术的优秀成果昭告国人,藉以启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九十年代来,“国学”的概念在消失多年之后,开始重新出现。虽然,国学本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但同一个语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用法。如近二十年来,社会文化与大众媒体所大量使用的“国学”概念,在直接意义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内容包括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学术界所使用的“国学”则仍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学术。语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自然形成的,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选择。应当说,国学这个概念在半个世纪之后的恢复使用,一方面表达了人们摆脱“文革”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肯定;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汉语修辞的需要。汉语修辞的简易化、典雅化的要求,使得在出版、编辑、命名等方面,“国学”、“国学丛书”、“国学集刊”比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丛书”、“中国传统文化集刊”更容易被选择和接受。又如人们习惯称有成就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为“国学大师”,这便很自然,若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师”就不太自然了。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目前,中国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都设有“国学院”、“国学研究院”,中央媒体和地方报纸多开辟有“国学版”,各地民间也广泛建有“国学馆”,媒体以及社会上有很多以“国学”为名的学习、推广传统文化的活动,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起着广泛、积极的作用。所以,如果国家正式文件暂时还不能下决心采用国学这个概念,但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肯定文化界普遍使用这个概念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大力支持目前各类有关“国学”的传播和普及,这是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百年大计。